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全球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对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的环境问题,环境与发展成了全球关注的主题。自从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环境大会以来,环境虽然受到世界各国决策者与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并在行动上作出了一系列积极努力,但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并未达到所预期的效果。就全球而言,环境污染已由地区性公害演变为全球性的灾害,以生物多样性锐减,物种灭绝速度加快,土地退化、森林生态功能急剧衰退、自然灾害日趋频繁等为特征的森林环境问题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尤为突出。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森林环境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森林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
正是在这种国际国内背景下,浙江林学院经管学院院长郑四渭教授敏锐地抓住问题的实质,从1997年起开始对森林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始他潜心研究,在已有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基础上,经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理论论证,形成了《森林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问题研究》专著,并于2002年1月由中国环境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旨以当代环境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为基础,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系统分析与均衡分析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应用经济模型与统计方法,针对森林环境问题,系统阐述了森林环境变迁中市场与政府作用、森林环境供求均衡、森林环境持续利用制度、森林环境价值计量、森林环境外部效应内部化等问题。通过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仅对于有效节与控制人类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对森林环境的不利影响、森林环境资本向经济资本过快转换、森林环境单一性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而且寻于激励森林利用者的态度与行为自动有益于社会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该书针对森林环境问题,研究森林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解决我国森林环境问题和实现森林环境的持续利用。主要研究结论是:
1、持续发展理论与宇宙飞船经济论、增长极限论、环境危机论、外部性理论存在渊源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是这些理论研究的回归。
2、森林环境变迁态势与森林环境利用模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目前发达国家总体上森林环境处在正向变迁阶段,而发展中国家总体上森林环境仍处在逆向变迁减缓的态势中。
3、市场与政府对森林环境变迁的作用均存在正负影响,当长期正面影响起主导作用时,森林环境呈正向变迁态势;当长期负面影响起主导作用时,森林环境呈逆向变迁态势。森林环境变迁态势与经济发展阶段有对应性,相应产生的受益或受损程度在时间上呈递增趋势。
4、森林环境存量、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家环境政策是影响森林环境供求均衡状况的主要因素。森林环境存量是度量森林环境供给能力与满足森林环境需求程度指标,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森林环境需求结构。在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对森林环境维护与建设起激励作用时,相应的产权安排有助于解决森林环境过度利用问题。
5、森林环境供求均衡基本模型是:S≥D。从中国经济发展和森林环境严重短缺 的现状 ,形成最优供给与有效需求可能是缓解森林环境供求矛盾和促进森林环境持续发展一种重要的战略抉择。
6、森林环境最优供给是实现森林环境生产者净收益和森林环境管理机构净收益最大化的森林环境产出[y(Et,max ,0t,max )]。发挥市场参数的调节作用和提高森林生产效率是实现Et,max的两种渠道;0t,max 的实现落实在限制森林环境管理机构的垄断性、纠正产出的需求显示偏差、优化目标定位与防止目标间的冲突等方面的应对措施中。对消费、投资与净出口作出一些必要的限定与修正,可有助于我国森林环境有效需求的形成。
7、森林环境利用企业准入非资源约束型、利用低成本、生产要素配置低效率、产品自由进入市场等放任规则是森林环境非持续利用制度生成的原因,而其生成的背景是纯利益系统的运作、产权虚设与扭转收益随人口增加而递减的态势共同构织的经济环境。
8、森林环境持续利用制度框架结构以强制性制度为主体,由组织营运制度、低成本制度、生产要素配置制度、绿色企业制度、内部化制度、认证制度、限制利用制度、环境价值制度等8项制度构成。
9、根据森林环境价值的内 ,提出了森林环境价值的要素累加计量模型与计价方法,并获得应用研究结果:1999年临安市森林环境价值总量为虎作伥25.5万亿元、每公斤森林可提供1.2万元森林环境价值,其中:森林提供环境产品价值占57%、森林提供环境服务价值占18%、森林环境 及当代价值占75%森林环境 及后代价值占25%。
10、森林环境权益者与受益者合并的内部化模式受森林环境权益者生产成本函数性质的影响,受组织成本提高的制约;森林环境权益者向受益者征费补偿的内部化模式实际上是受益者将部分利润向森林环境权益者转移,受交易费用的制约。
11、应用森林环境外部效应内部化理论对我国退耕还林(草)政策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不完全内部化、无差别内部化、时限性内部化等对政策绩效构成了负面影响,为此提出了消除影响的若干对策。
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供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经济及管理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员、高等院校师生以及农、林、水利、环境等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