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锄扑扑、晨耕辘辘,浙江的田间地头近来俱是一派忙碌的春耕景象。美女的隐藏部位是什么图片围绕春耕备耕的科技助农活动也随之跟进。在遂昌,是一场讲解甘薯育种、加工等全产业链技术的培训交流活动;在新昌,是针对茶叶加工与品质数字化评价的研讨。不寻常之处在于,这些活动的举办地无一例外都在科技小院。
从优良品种的选育到优质产品的开发,从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到赋能新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科技小院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广袤山野,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在农业领域的生动载体。在浙农林大,仅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批复同意设立的科技小院就有26个。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科技小院如何当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乡村人才振兴的“孵化器”?记者近日走进浙农林大,寻找答案。
实验室建在泥土地
担任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对于浙农林大食品与健康学院副院长邵清松来说,是一次机缘巧合的“转身”。过去很多年里,他作为科技特派员奔走在三衢大地,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在盛产白及中药材的衢州市衢江区,他不止一次听到有农民犯难——白及品种参差、品系混乱,市场上甚至还存在掺假现象。
“对于中药材而言,种源很重要。只有种质好,药材才会好。”衢州市益年堂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充分认识到种质优化的紧迫性,但对于白及这样的兰科植物,要实现野外繁育非常困难,“无论是技术条件还是实验室环境,我们都不够专业”。
既要把繁育工作移到实验室的组培条件下,实现种苗的快速稳定繁育;又要依托大量实验数据比对,选出优良群体,继而控制其品系一致;还要进行大田趋势实验、开发林下种植技术……从实验室到泥土地的距离越近,整个研发繁育过程便会越精准、高效,把实验室建到田间地头的念头也随之越来越清晰。
2020年12月,一座漂亮的木结构院落在衢江区湖南镇破石村拔地而起。时值省里开始试点科技小院建设,在省、市、区三级科协联合推动下,以益年堂为建设单位,浙农林大与衢江区共建衢州市衢江区白及科技小院,邵清松出任首席专家。这也是全省首批5个科技小院之一。
尽管这在当时的省内还算新鲜事,但这种缘起于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农村小院”的科技小院模式已在全国多地多所高校有过成功探索。而有了邵清松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浙农林大越来越多的专家、教授加入到科技小院的建设中,短短5年时间,该校已建成不同层级、不同类别逾50个科技小院。
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形成集群效应,研究生院副院长杨胜祥认为,科技小院模式在浙农林大是合时宜的。一方面,要归功于学校20多年科技特派员工作打下的深厚基础,每年100多名科技特派员带着项目、带着学生扎根基层,校企地合作已久;另一方面,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30余个省部级创新平台、50余个校级科研平台、10余个地方产业研究院和20余个农业企业研究院,共同构筑起农业技术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密实网络,能更坚实地支撑学校到各地建科技小院、博士创新站等科研站点。
走过最初各科技小院团队分头蓄力的阶段,随着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三部门联动发力,加快科技小院建设向纵深推进,浙农林大也开始组织化统筹布局科技小院建设。“即便有金刚钻也不能盲目揽瓷器活,对于科技小院的布点,除了要有产业布局和政府支持,还要有适合师生科研、教学、生活的场所,有多元投入机制保障经费充足,有必要的科研平台等。”杨胜祥说。
研究生走出象牙塔
照管着基地里的200多只猫、400多只狗,浙农林大畜牧学专业研二学生张美婷每天除了喂食,还要观察它们的健康状况,进行采样实验。自从去年10月来到安吉生物饲料科技小院,她已经在这里待了180多天。
张美婷是带着益生菌制剂开发的课题来到科技小院的。“学校没有那么大的实验基地来大批量饲养不同品种的猫和狗,我能进行的采样是非常有限的。”为完成课题,她不得不到校外进行更充分的动物实验。幸运的是,她的导师杨彩梅正是安吉生物饲料科技小院的首席专家,带着他们以顶岗实习的方式扎根小院、驻地研究,为此还制定了详细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要求所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不少于6个月的基层实践,浙农林大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培养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杨胜祥表示,科技小院是一种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学校把涉农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派驻到科技小院,让他们跟着导师,在农业生产一线做课题、做项目,是一种有组织的科研。如今,这一模式已经基本覆盖全校涉农类专业学位研究生。
研一下学期初步选定课题方向,研二时带着课题入驻科技小院,在驻地研究中进一步细化或调整课题方向。研究生们在距离产业最近的地方做真实的科研,不仅有机会面对生产实践中的瓶颈问题,还有机会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张瑞强是杨彩梅专家团队的成员,最近他正带着学生一起攻关如何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优化改造菌种、开发新型生物饲料。在这个过程中,让张瑞强感触最深的是,学生在科研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显著增强,他们不再是打下手式的参与,更多时候要在某一个研究方向上独当一面。
依托科技小院,浙农林大构建了“产业出题、小院接题、专家破题、学生答题”四轮驱动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服务模式。譬如,针对饲用益生菌发酵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佳等问题,团队研制了新型液体和固体发酵技术,研发了发酵接种、搅拌装置等先进设备,开发出一款微生物发酵智能化工艺控制软件,对发酵参数和后加工工艺进行了优化与升级。
“有企业拿着新研发的宠物药剂找到我们,让我们论证其是否安全、有没有达到生产条件、小猫小狗们会不会喜欢。”张美婷的另一重身份是科技小院学生院长,负责研究生们的日常管理、实验安排、报告撰写及与企业客户的沟通交流,遇到复杂项目时,她也负责召集大家群策群力。
农业是跟有生命的东西打交道,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研究生们每天如同开盲盒般应对着各式挑战,这些经历也被他们写进了工作日志中,成为自身专业成长的最好见证。截至目前,安吉生物饲料科技小院已联合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20余人,其中有4人留在科技小院主体建设企业工作,并逐渐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衢江区白及科技小院建成后,邵清松专家团队很快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他们选育的白及品种“浙及一号”因为生长旺盛、根茎粗壮、活性成分含量高,实现了大田栽培增产39.38%、林下栽培增产20.32%。在此基础上,团队还牵头制定了白及省级地方标准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为进一步提高白及产量和品质提供了科技支撑。
但要实现产业链升级,绕不开三产融合与附加值提升。邵清松专家团队成员、浙农林大中药学青年教师赵晨柠介绍,白及不只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效,同时也是一款非常典型的美白产品。如何通过不同的提取物和不同的提取方式,实现其美白、保湿、抗氧化等效果最优化?师生将精力转向白及的高值化利用与功能产品研发,由此推出的白及止血凝胶已经进入中试环节。
“如果说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把现有技术向下推广,那么科技小院模式就要更努力地走到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去,聚焦产业痛点和关键技术进行创新。”在张瑞强看来,科技小院不仅要培育好农业新质生产力,更要通过在农民身边做技术服务,探索新型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打通技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针对复合菌菌株选择难、发酵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市场上产品良莠不齐等问题,独创了微生物分阶段连续发酵法、混合液体深层高密度发酵技术;根据不同菌种生物学特性不同,创制了多种益生菌新产品和互栖共养技术……依托安吉生物饲料科技小院,杨彩梅专家团队通过项目技术研发与应用,已形成“新型功能性益生菌筛选—关键发酵工艺改进—功效评价及产品应用”的完整技术体系。
不仅如此,杨彩梅专家团队还借鉴医学科室设计方式,形成了肠道营养靶向调控与服务、反刍动物生物饲料开发与服务、单胃动物生物饲料开发与服务等多个科技创新与服务团队。各团队通过“点对点接题”“会诊破题”等方式创新技术应用,以“集中技术培训+现场示范做+带着做”的综合指导,推动农业技术更好更快地惠及更多农民。
http://www.zjjyb.cn/html/2025-04/11/content_62981.htm 《浙江教育报》:202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