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5年考研录取工作收官之际,求真实验班传来捷报——3个连在一起的寝室12名同学,考研全部成功“上岸”。他们分别被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和母校录取。
这一优异成绩,既是浙农林大学子勤学不辍的成果,也是集贤学院“党风正学风,学风领班风,班风强院风”的真实写照,更是“党建引领、文化浸润、学术熏陶、荣誉赋能”成长教育体系的生动体现。
C6-210:互相咬合、彼此推动前行的齿轮
“我们像一组互相咬合的齿轮,彼此推动前行。”被扬州大学录取的施昊阳,这样形容室友间的关系。作为C6-210寝室的寝室长,他认为,全寝室同学从晨读打卡到深夜研讨,从实验室攻坚到田间实践,大家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学习共同体。

四年来,他们并肩作战,合作默契,从挑战杯省赛铜奖到SCI论文发表,从学生会事务到实验室通宵,他们早已学会“把一个人的困境变成四个人的课题”。无论是远赴他乡还是深耕母校,一切的努力都更显值得,他们的友谊也愈加坚实。
“学院的老师常告诉我们,环境氛围对于一个人成长成才至关重要,我们寝室四人早已习惯互相督促、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大家在这样的寝室氛围里总是能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让我们四年获益良多。”选择留校深耕农学的王乐彬动情地说。
“2024年是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一年。”谈起那段经历,和室友胡恩泽同时拟录取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的姜贤炜感慨万分,“在学生会工作、科研实验和考研复习的多重压力下,是室友的鼓励让我坚持到最后。”
C6-212:科研和长跑一样,需要配速
C6-212的邱志豪、李新杰、程再炜、朱佳钦四位同学性格各不相同,却在考研路上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
学术先锋朱佳钦擅长冲刺攻坚,百科全书邱志豪总能用跨学科视角打开思路,长跑健将程再炜把体育精神融入科研,而观察者李新杰则善于在数据迷宫中找到突破口。他们用互补的特质,构建起一个独特的“成长共同体”。

“他教会我,科研和长跑一样需要配速。”李新杰说。当李新杰在论文实验中遇到难题时,程再炜默默分享了自己的意见;而朱佳钦为英语阅读正确率焦虑时,邱志豪拿出了自己的词本,邀请他一起背诵;程再炜则经常带领大家运动锻炼“用多巴胺打败挫败感”。
如今,朱佳钦远征中国农业大学,邱志豪考上吉林大学,程再炜奔赴南京农业大学,李新杰留守母校。程再炜说:“我们共同见证了考研的每个日夜,现在该把幸运和信念传递给下一届了。”
C6-214:并肩作战,共赴星辰大海
C6-214是名副其实的“学风建设先进寝室”。他们互相激励,共同成长,最终全员深造,书写了一段并肩奋斗的佳话。
“我也曾陷入低谷,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适合科研。”拟录取本校研究生的王基廷回忆道,“是室友们用行动感染了我,让我重拾信心。”陈旺波是寝室的“学术标杆”,拟录取北京林业大学,他不仅获得5项省级竞赛奖励,还以一作身份发表了中科院二区SCI论文。

“我最想感谢我的导师左照江教授。”陈旺波认真地说,“从实验设计到论文投稿,即使在凌晨,他也会‘秒回’我的信息,这种倾囊相授的指导让我明白真正的学者品格。”
扎根的深度,决定成长的高度。“回忆起实验室里的通宵达旦和田间地头的反复耕作,一切都值得!”被华中农业大学拟录取的徐子骞感叹道,“我们就是需要踏踏实实地努力。”
室友马智聪大二时便主动申请跟随导师王翀教授深入四川若尔盖高原,在海拔3500米的牧区开展为期两个月的牦牛繁育研究,这段艰苦而充实的经历,不仅让他掌握了第一手科研数据,更坚定了他“走出去”探索更广阔学术天地的决心,最终成功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拿到了异国他乡的offer。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理论学习到实践锻炼,这群学子用专业能力和团队精神,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他们用四年时光证明:在团队中成长,让个人突破有了坚实后盾;在协作中进步,使专业学习获得了多维视角。这种在集体中培养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将成为他们未来学术发展和职业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集贤学院党政班子认为,学院始终将“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作为学院恒久不变的核心价值,持续提升求真学子的学术涵养与综合素养,不断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和“千万工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领军人才。
(集贤学院 新闻中心)